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高原上的来客

——走近坚守在海拔4000米雪域高原上的电建人
发布日期:2021-04-15 信息来源:四川分局 作者:郑思源 摄影:郑思源 字号:[ ] 分享

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

“拉萨、昌都、那曲.......”在海拔4000西藏的这些年,雪域高原已然是中国电建水电一局人的另一个世界了。

选择:到西藏去

阳历刚过四月,江畔还结着厚厚的冰,一望无垠的大片草甸和草原,还是满目的萧瑟与枯黄,而我们这群电建人,却早已在这藏蓝的高原之上,开始了新的一个春天的战斗与耕耘。

“我是一名年轻的党员,尽管在西藏生活很艰苦,但在20多岁的年纪,就应该做可以一辈子骄傲的事。”来自陕西的设备物资部副部长杨肖这样说道。参加工作3年时间,2年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藏区“战斗”。这个春天,他从西藏昌都项目辗转成为了那曲项目工程建设中的一员。

我还有个“老乡前辈”,项目部副经理刘鹏他来自革命老区陕西延安,现在可是我们项目的青年骨干呢。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假如我们都不愿意到西藏去参加建设,别人就更不愿意来了。”刘鹏说,对于他来说,放弃待遇和环境更好的东部,助力援藏项目建设“加速跑”才是最正确和无悔的选择。

我们项目的人都来自祖国各地,尤其是扎根西藏的工地,陪伴家人的时间也自然是少之又少,我女儿2岁了,可是我陪伴她的时间加起来总共不到1个月,每次视频的时候我的心都是揪着痛。也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候,很多人都问过我们同一个问题:跑到高原去吃苦、去奉献,值得吗?

但当我抬头看到那些伫立在西藏的铁路桥,那些穿行在山脉腹地的隧道,以及我们亲手建设的工程在夕阳下闪着光的时候,我想一切都是值得的。

奋斗:无悔韶华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扎根西藏的中国电建人,正在各个领域夜以继日地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项目部总工程师张学文2010年刚出校门便一头扎进了施工一线,扎根工地的日子里,他时常望着窗外的大山,默念着一句话:“青年不奋斗什么时候奋斗?”

“我也是个党员,高原的水电工程需要我,我就得上。”为了这个信念,2013年,他正式入藏工作,8年来,回老家陪父母孩子过节的日子屈指可数。

在任中国电建水电一局苏洼龙项目工程管理部部长期间,张学文组织完成了《高海拔、高寒地区边坡开挖支护施工工艺》、《边坡支护作业平台的创新设计》等工程科技创新工作,为加快项目建设贡献了青春力量,如今,他希望在那曲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也能够得到实践与运用。

“每天都得去工地现场看看,一天不去,我的内心就不会踏实”对于项目安全总监张宝山来说,施工现场就是战场,工作27年以来,坚持每天上工地现场已成为他的日常。

在青藏高原上,每天都可能经历“春夏秋冬”反复无常的恶劣天气,对他来说,环境越是恶劣,越要严抓安全工作,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和查出的三违现象,他绝不会放任和姑息。同时,他还要求所有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多下基层,多到施工一线,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晚饭间隙,项目部的小年轻打趣问到:张总,天天上山下山的你不累吗?

他的回答却让人心生敬意:人活着总要给社会做点什么,何况我是个党员,我的青春都献给了工地,我没有什么宏大的愿望,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哪怕能为某个村庄修一条乡村小路、为百姓盖一栋抵挡风吹雨淋的普通民房,那感觉就已经非常美好了,更何况现在我们修的是造福百姓的工程,我觉得幸福着呢。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雪域寒冷的土地上,电建水电人的“工匠精神”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并散发出光芒......

我想,总得有一些后浪,奔涌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西藏这片圣杰的土地上,我们和项目部的前辈们都属于来客,我们期望工程一个接一个的建成,早日给生活在这片雪域高原上的藏族同胞带去更多的繁荣与安康。


(从左到右依次为:刘鹏、张宝山、张学文、杨肖)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