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像老王一样的驻非人

发布日期:2024-06-24 信息来源:二公司 作者:刘奇 摄影:刘奇 字号:[ ] 分享

“老王驻非之久矣,已长达十一年。”

在乌干达尼罗河畔,有这样一个老头,大家生活之余都称呼他为“老王”。这个老头他叫王伟,是伊辛巴水电站项目的一名拌合站操作手。说起他,他也是公司海外项目早期的参与者,早在2013年他就在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工作,随后2015年1月派遣到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工作。在这片遥远的非洲国度,他工作了将近十一年,亲眼见证了两个水电站从无到有、从一条普通河流变成造福万人的水利民生电站的过程。

他用十一年的时光,将自己的人生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服从企业海外建设的发展布局深深的融合在了一起。其实,他只是许许多多海外人的一个缩影,他原本出国只是想踏踏实实上班干活、赚钱养家,但后来埋头干着干着却发现,原来自己不光为自己的“小家”在远赴他国,其实也正在为公司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老王,作为水电一局的子弟,自高中毕业后他就投身到国家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从最开始的莲花山水电站,再到尼尔基水电枢纽工程、哈达山水利枢纽工程等等,都留下来老王的身影。他当过电焊工、电工、门机操作手、拌合站机长等,不同的岗位却尽着同一份责任。与非洲结缘,还得从2013年刚果(金)布桑加水电站项目组建时说起,他有幸被抽调到刚果(金)布桑加项目,后来2015年又辗转到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项目。

2015年年初,随着伊辛巴项目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出于属地化管理的需求,项目部决定开始在当地招聘并培养一批有技术的乌干达国籍技术和施工人员,其中拌合站维护保养人员也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当时乌干达长期深度贫困、教育普及率低,导致当地技术工人稀缺,别说保养维护混凝土拌合站这类稀有设备,甚至可以说见过混凝土拌合站的乌干达人更是寥寥无几。当时,为了尽快让当地雇工具备拌合站操作能力,老王作为拌合站技术人员,他手把手地对乌干达籍员工进行教导,从设备操作到设备点检,再到设备突发情况的应对与处理,他都逐一示范,言传身教,切实发挥了导师带徒“传、帮、带”的作用。

多年扎根一线,耕耘不辍,让他对基层管理总结出了自己的独特心得。在许多人眼中,乌干达籍员工自由散漫、工作纪律差、不易管理。但在他看来乌干达籍员工不是不能接受管理,而是不能接受不清楚的管理。中国传统的“有言在先”“先礼后兵”其实概括了一切,规章制度如果能做到清晰明白,管理执行如果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那么员工的管理必然是井然有序的。多年来他一直秉承这个理念,以有根有据、有章有法的管理模式,将当地操作手及司机管理的井井有条,并赢得了领导与员工的广泛尊敬。

驻非的生活并不轻松,尤其还是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疾病横生的国家。十一年间,很多同事都受不了海外孤独、非洲艰苦的生活环境,或者出于家庭原因离开了伊辛巴项目。但出于对公司的认可和归属感,他日复一日,不知不觉就干到了现在。这十一年里,他最感谢的其实就是家人对自己的支持,他说到“今天的所获得一切,其实最应该感谢地是家人的无私支持。”十一年前临行的那一幕他至今难忘,作为父亲的他,在车站对孩子说:“儿子,我这出远门,家里你就剩你这个男子汉了,要照顾好妈妈和你自己,做个坚强的男子汉。”这句话其实也好像是对自己说的,如今他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用十一年的驻非生涯让家里经济富裕了些、住进了新房子,同时也回答了那个十一年前一次次模糊远去的送别景象。而当被问到他退休后给自己准备了啥?他只是微微一笑,说到“希望回到农村老家,种种菜、养养花就很好了,没有什么别的追求......”

像老王这样的驻外人,只是无数电建海外人的一个最普通的缩影,正因为有这样无数海外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才有了我们海外市场的累累硕果。

从老王身上,我看到了像老王那一代人的使命与责任,他们就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他们为家庭的未来、孩子的人生做了很多规划与支持,却唯独不考虑给自己的未来有所打算。他们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的青春与人生,只为照亮儿女通往幸福的道路,这样的奉献精神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无法理解的,是壮烈而伟大的,是可爱而可敬的。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