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秦岭深处,建设正酣。作为国家能源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关键一环,陕西山阳抽水蓄能电站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由水电一局承建的上下库保通道路工程EPC项目中,10号施工支洞作为电站建设的重要通道,其施工进度直接关系着整体工程的推进节奏。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和秦岭雨季降雨量远超常年的严峻挑战,水电一局发扬“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拼搏精神,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调配资源,成功实现单月进尺突破215米的佳绩,不仅高效推进了项目施工,更以高标准的洞内文明施工,为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难题叠加,直面施工多重考验 10号施工支洞全长700米,净空断面尺寸高8米、宽8米,最大纵坡5%,是电站上下库保通道路的关键节点,承担着人员通行与物资运输的重要任务,其建设难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 项目开工以来,挑战接踵而至:一方面,支洞穿越区域地质条件复杂,部分段落围岩稳定性差,开挖过程中易出现掉块、坍塌,严重威胁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另一方面,施工期间正值秦岭山区雨季,持续强降雨导致洞外道路泥泞难行,物资运输效率大幅降低,同时洞内裂隙渗水加剧,既加重排水负担,也延缓了开挖进度。在多重困难的叠加下,10号施工支洞成为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作为保通道路工程的核心环节,该支洞工期极为紧张。如何在确保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克服雨季与复杂地质的双重阻碍,成为项目部必须攻克的课题。 科学管控,破解雨季施工困局 面对挑战,项目部坚持“问题导向、措施先行”,以“网格化”管理与班子带值班相结合,对掌子面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超前探测研判,多轮现场勘查与方案论证,选择科学合理爆破参数,控制超欠挖,在节约成本同时,有效提高喷锚支护效率。为施工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在施工组织上,项目部创新实施“内外联动、无缝衔接”的管理模式。结合生产周例会、日生产碰头会等措施,切实超前解决问题。洞外实时关注天气,提前加固便道、清理排水沟,确保物资运输“雨天不中断”;洞内优化工序衔接,推行“24小时分班作业制”,明确测量放线、钻孔爆破、通风排烟、出渣、支护等环节时间节点,科学压缩工序间隙,实现“施工零等待”。项目管理团队每日复盘施工数据,结合降雨量与围岩监测信息动态调整方案,确保每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文明施工,筑牢工程品质防线 在抢抓进度、突破难题的同时,山阳项目部始终将“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理念贯穿全过程,即便在雨季压力下也毫不松懈。 项目部班子成员轮流参加每日早班会,将班组安全建设与生产任务相结合,严格执行洞内文明施工标准,强化通风排烟与路面管理,配备高效风机并及时续接风管,确保洞内环境达标,减少污染;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在关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定期排查隐患,确保施工环境安全可控。 征程万里风正劲。此次单月进尺突破215米,是项目团队协作、科学管理与拼搏精神的集中体现,不仅为电站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彰显了水电建设者攻坚克难、勇担使命的责任担当。 |
||||
|
【打印】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