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月的风裹挟着高原特有的湿润与寒意。车轮碾过寂静,望着黑暗中矗立的轮廓,一丝“交通何其不便”的念头闪过。旋即,一个更清晰的声音在心底响起:“前辈们已在此扎根数年,劈山引水,我这才到的新兵,又有何资格抱怨?” 作为一名初出校园的水电工程学子,“安全”二字在课本上是加粗的黑体,在前辈的叮嘱里是重复的唠叨。然而,当参加完项目部那刻骨铭心的安全教育会,并真正踏入导流洞施工现场的那一刻,我才真切地触摸到了它滚烫的、带着生命重量的温度。 7月11日上午十点半,会议室的光线被投影仪切割,安全副总监的脸庞在光影中显得格外凝重。“安全,是水电行业的生命线,是悬在我们头顶的利剑,更是每一位建设者刻入骨髓的首要职责。”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安全纪律,绝非冰冷的条文,那是用鲜血书写的铁律,是我们丈量责任、守护生命的唯一准绳。心存侥幸,便是向深渊迈出的第一步。”。“红线意识”不可越。“水电工程,风险如影随形。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触电事故……每一条规程的‘红线’,背后都是血泪铸成的警示碑。在这里,任何一次对规程的漠视,都可能成为压垮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副总监的话,像重锤敲在心上,课本上抽象的“高风险性”瞬间有了狰狞的面孔。“三违行为”零容忍。“‘三违’——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是点燃事故火药桶的火星!我们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将其扼杀在萌芽。记住‘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保护他人不受伤害!”那一刻,我豁然开朗,安全,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它就蕴藏在每一次对隐患的“较真”,每一份对细节的“小题大做”里,是无声却最有力的守护。 下午三点,黄色安全帽紧扣头顶,反光马甲牢牢系紧,我们跟随安全部与工程部的前辈,真正走进了这座“地下宫殿”——导流洞。站在巨大的尾水口,前辈指着嶙峋的岩壁讲解岩石类型与开挖的艰辛。抬头仰望,山顶巨大的防护网如同为山体披上的坚韧盔甲,纵横交错的施工便道和临时支洞,如同攀附在巨人身上的脉络。抵达封堵闸室,眼前的景象令人屏息。工人师傅们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焊接作业,刺眼的蓝色弧光骤然亮起,瞬间刺痛了我们几个新人的双眼,大家下意识地抬手遮挡。而一旁的前辈和焊接师傅们,却早已习以为常,面罩下是专注而平静的眼神。他们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严谨。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混凝土气息。深入洞中,探照灯与蜿蜒的灯带奋力撕破厚重的黑暗。底板残留着混凝土养护后的水渍,空气里混合着未散尽的混凝土气味与岩石深处的潮湿。两侧边墙上,模板拆除后留下的纹理清晰可见。视线很快被两座钢铁巨兽吸引——钢筋台车与钢模台车巍然矗立。前辈自豪地介绍:“咱们这个工程投入了11台钢筋台车和10台钢模台车。”他详细讲解了它们如何高效协作,10台智能钢模台车与11台钢筋台车协同施工,形成高效流水作业线,大幅提升施工并行度。“科技是翅膀,但安全永远是飞行的底线。”前辈的话点明了高效与安全的辩证统一。 离开导流洞时,已是傍晚。一束金色的夕阳恰好穿过高处的通风口,斜斜地投射在巨大的洞壁上,将冰冷的混凝土染上一层温暖而神圣的光辉。负责带领我们的前辈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大学生脑子活,是好事。但要记住——课本教的是‘怎么做’的骨架,现场赋予的是‘为什么这么做’的血肉。安全,不是为了应付哪一次检查的纸面文章,它只有一个最朴素也最重要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平平安安地走下工地,回家拥抱等待的亲人。”这句话,像烙印一样刻在了我的心上。 返回项目部的路上,晚霞将连绵的山尖涂抹成壮丽的橘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安全帽上那枚清晰的企业标识,前辈昨日的话语再次回响耳畔:“水电工程,是矗立百年的丰碑。安全是深扎大地的根,质量是直指苍穹的魂。”曾经,我以为“入职”只是从校园到职场的地理跨越。此刻才真正领悟,这是一场灵魂的蜕变——从纸上谈兵的“理论学习者”,蜕变为脚下这片土地、这项宏大工程的“责任守护者”。 作为新兵,我或许还无法娴熟地操作沉重的设备,或许还难以精确计算混凝土的配比。但我可以一丝不苟地戴好每一顶安全帽,像背诵生命密码般熟记每一条操作规程。因为我知道,深埋在这崇山峻岭中的每一方混凝土里,在导流洞穿越的每一寸坚硬岩体中,都凝聚着无数前辈用血肉之躯验证过的经验、用高度警惕筑起的无形防线。而我,终将融入这防线,成为守护生命与工程的一道坚实屏障。 山风掠过耳际,送来高原的清冽。我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脏有力的搏动——那是对“安全”二字日益深沉的敬畏,是对肩上责任的无声承诺,更是对投身于这壮丽事业未来的无限憧憬。愿以今日之所见所学所悟,守护江河安澜,护佑一方平安;愿以青春之热血,浇筑水电事业不朽的脊梁!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