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隐患会说话 |
|||||
|
|||||
“我一直潜伏在你视线的边缘,一点点积累力量。直到那一刻,才将‘悔之晚矣’变成现实。” ——来自一处未整改的隐患独白
今年6月,是全国第24个“安全生产月”。乌干达项目部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生产教育活动。而在这场看似平静的战役背后,其实有一群“沉默的存在”,如果他们会说话,或许我们的决策、行动,早就该有所不同…… 隐患日记:我藏在你没注意的地方 我是隐患。你可能觉得我是事故的前奏,是风险的影子。但其实,我就在你身边。 在伊辛巴项目部的老化脚手架上,我躲在螺栓的松动之间,看着你每天上下攀爬却未曾察觉;在矿山项目的边坡施工区,我埋伏在未加固的泥石之下,盯着那条仅靠反光锥分隔的通行便道;在西部桥梁LOT4项目的钢筋加工场,我藏在一根未盖防护网的钢筋桩旁,等待一个粗心的转身。 我不是天灾,我更像人祸的化身。你忘记检查、忽视交底、图一时方便、忽略了那句“多一道程序就是多一份安全”时,我便悄然滋生。直到有一天,我会用一次闪失、一声惊叫,唤醒所有人的警觉——但,那一刻可能太迟。 如果你愿意听我说——“我”其实不想出现 这个月,项目部的“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像是一场“对我(隐患)说不”的总动员。 5月31日,项目部举行了“安全月”启动仪式,伊辛巴、矿山项目、西部桥梁三个工地同步发起“安全承诺签名”活动;各分部设置“假如隐患会说话”留言墙,组织职工写下与隐患对话的心声。有人写道: “你在我疏忽的地方埋下陷阱,但我用责任和制度,把你挖了出来。” 这一刻,我(隐患)第一次被正视、被揪出、被放在聚光灯下,感受到“透明”的压迫。 每周开展的隐患排查整改专项行动,不再走过场,而是聚焦“细节盲区”——临边防护、临时用电、动火作业、交叉作业、特种设备使用等均被纳入高频检查项目。6月10日,伊辛巴项目工区共排查出7项轻微隐患,整改率100%;而西部桥梁LOT4标项目6月中旬对排水沟施工现场新增了反光护栏,实实在在“堵住了我的嘴”。 我知道,我活得越来越艰难。 他们联合起来对抗我了 比排查更让我忌惮的,是一种正在蔓延的“安全文化共识”。 过去,我喜欢藏在分工不明确的缝隙中,现在,他们把“三类人员+中方+外籍劳工”全员纳入培训计划。本月项目部先后举办了“安全公开课”“应急演练周”“一线管理人员讲安全”等十余项活动,做到“语言能听懂、操作能照做”。 6月17日,在伊辛巴项目突发的一次应急演练中,一名外籍工人模拟跌入排水沟,全体人员用最快速度完成“发现-报告-响应-转运”流程,仅用6分钟。演练后,一名乌干达安全员对我“当面喊话”: “你想靠语言障碍和反应迟钝扩散影响?现在每个人都知道该怎么做了。” 我能感受到,这支队伍不一样了。他们不再依赖少数“安全员”代劳,而是让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隐患狙击手”。 事故只是“我”的终点,不是起点 我见证过很多“侥幸之后的灾难”,更清楚“事故”从来不是突然的爆炸,而是长久的积蓄和放任。 项目部用一场别开生面的“安全随手拍”评比活动,调动了每一双“发现的眼睛”——路基边坡的开裂、吊装设备的钢丝绳毛刺、协作队伍不规范操作……这些原本可能被忽视的“我”,如今纷纷“露脸”,登上“隐患曝光栏”。 最令我绝望的,是项目经理,他像是专门为消灭我而生,见过我在上百个项目里变化的模样。每当施工方案审查、施工技术交底、现场巡查,他总是从设计逻辑到施工行为逐一分析我的“出场路径”,用工程的“组合拳”将我扼杀在图纸上、扼杀在程序里。 他说:“隐患就是不严谨的设计+不落实的流程+不认真的人。”他不容我存在半分。 我还有最后一件事要说 我叫隐患。 我不会喊痛,不会流血,不会留下眼泪。 但我能让你们痛、流血、留下悔恨。 如果你愿意提前听我说,别等到事故那一刻再记起我的名字。 乌干达项目部今年“安全月”的每一次排查、每一场演练、每一个发声,都是在集体地“堵我的嘴”、“剪我的爪”、“拆我的窝”。我知道,我正在被边缘化。 但我依然提醒你们:安全这件事,从来不该只是一个月的热闹,而应是365天的自觉。 隐患,从不是远方的雷霆,而是身边的沙粒。一粒不扫,风起时,就是塌方的开端。“安全生产月”终将过去,但对“零隐患、零伤亡、零事故”的追求,应始终是乌干达项目部全体员工的日常信仰。让我们继续努力,不给隐患一个说话的机会。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