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校园的理论课堂踏入沈阳汽车城项目的施工一线,从与老师同学探讨知识到和同事并肩攻克现场难题,这一年,我辗转技术部、综合办公室、工程部、物资部,最终在质检部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业坐标。这段旅程里,迷茫与无助曾像一道“圈”将我困住,但在领导与同事的援手之下,我成功破圈,真正蜕变成为一名肩负责任的土木人。 初入质检岗位,我的首要任务是消缺工作。面对地砖空鼓、墙面大白污染、棚顶龙骨弯曲等问题,我一度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但随着一次次跟着我主任永哥排查、一遍遍对照标准整改,我逐渐褪去青涩。从最初对着缺陷的慌乱,到如今能快速定位问题、精准制定整改方案,我不仅掌握了消缺的专业技能,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触摸到了成长的脉搏。 质检工作教会我的第一堂课,是“小细节里藏着大隐患”。起初我以为,质检不过是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跟踪落实的简单流程。直到跟着主任永哥去现场,他指着一块被雨水渗漏污染的墙面大白说:“别小看这一小块污渍,不及时处理会扩大污染面、破坏涂层结构,最终导致墙面起皮剥落,后续修复成本会翻倍。”我蹲在原地仔细观察,才惊觉这处“小瑕疵”竟是建筑安全的“预警信号”。从那以后,“放大镜思维”成了我的工作习惯:检查时不仅关注墙面、棚顶等显眼处,更会紧盯棚边龙骨是否弯曲、底角是否收口等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我渐渐明白,质检从不是“亡羊补牢”,而是用极致的细致守住每一个环节,把小缺陷掐灭在萌芽里,既为后续施工减少麻烦,更为建筑的长久安全筑牢防线。 而整改过程中的“反复打磨”,让我读懂了质检工作“坚持”二字的重量。处理屋面地砖空鼓时,每一层、每一块地砖都要用空鼓锤敲击四个角与中心,枯燥的动作重复千百遍,耐心不断被消磨。永哥看出我的疲惫,总笑着说“累了就歇会,咱们不是铁做的”,还手把手教我调整敲击力度与角度,避免盲目消耗体力。靠着这份鼓励与自己的咬牙坚持,我最终敲完了全楼的地砖。当看到手边敲坏的三根空鼓锤,以及标注满问题点位的图纸时,我突然醒悟:质检工作就是不回避麻烦、不敷衍了事,哪怕多花时间、多费力气,也要把每一处缺陷都整改到位,这是对工作的负责,更是对建筑安全的承诺。 一年时光转瞬即逝,如今的我早已没了初入职时的浮躁,多了对职业的敬畏与面对问题的自信。我深知,每一次修补破损、每一次更换零件,都是在守护建筑的安全,也是在践行自己的职业初心。未来,我会带着这段经历赋予的感悟,把每一件“小事”做扎实,在日复一日的修补与守护中,走好土建人的每一步,让初心在实践中愈发坚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