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总觉得,自己和那座叫“浪浪山”的地方,有着某种说不清的牵连。不是地理上的羁绊,而是心里那片需要慢慢翻越、慢慢扎根的天地。 刚毕业时,我像只慌慌张张的小鹿,一头撞进了职场的“浪浪山”。山脚下的路泥泞又曲折:第一次写报告被批“逻辑混乱”,第一次遇到不会的工作急得挠头,第一次加班到深夜,看着空荡的办公室,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拼。那时候的“浪浪山”,是压在心头的重量,是“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怀疑。 但山路上总会有微光。带我的前辈没多说什么,只是把我写砸的报告圈出修改点,旁边备注“这里可以换个角度想”;同部门的同事在我加班时,默默留下来一起工作;甚至连最初觉得严苛的领导,在我终于把工作做顺时,多说了句“这次细节处理得不错”。这些碎片般的温暖,像山涧里的清泉,一点点浇灭了心里的焦躁。 我开始学着在“浪浪山”里找节奏。不再怕犯错,而是把每次失误记在本子上,像给山路做标记;不再急着“翻过山去”,而是沉下心琢磨手里的事——部门中涉及的数据能不能更清晰?那些曾经觉得枯燥的重复,慢慢变成了扎实的脚印。有次独立完成一个工作,拿到反馈时,突然明白:原来“浪浪山”从不是要困住谁,而是要让人在攀爬里,长出自己的力气。 现在的我,依然在“浪浪山”里走着。偶尔还是会遇到陡峭的坡,比如突发的难题,比如暂时的停滞。但我不再慌了,就像山里的树,知道扎根越深,越能扛住风雨。我开始懂得欣赏沿途的风景:比如攻克一个难关后的轻松,比如和同事相视一笑的默契,甚至是加班时窗外亮着的星星。 原来,每个人心里的“浪浪山”,从来不是用来逃离的。它是我们的修行场,是我们慢慢长大、慢慢变强的地方。而我,还在山里走着,一步一步,踏实又坚定。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