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建设者的浪漫 |
|||||
|
|||||
光热建设:在风沙里种太阳,在钢铁中摸温度 站在SGS的平台上,风卷着细沙掠过我的脸庞,我望着脚下一黑一白2个31米粗的熔盐罐在两侧憨态可掬;也望着14680片定日镜海在阳光下像一片凝固的星河;还望着我自己被阳光拉得很长的影子,仿佛光热交织的清洁能源蓝图里一枚沉默却滚烫的注脚。从2023年10月到今天,600多个日夜的风沙,早已把“光热建设者”这五个字,刻进了骨血里。 钢铁中的“温度”:比技术更硬的是人心 光热建设最苦的,不是身体的累,是“等”的煎熬。 定日镜桩基础浇筑过程中,为了定日镜2°的安装精度,我们拿着指南针配合着RTK一次又一次调试着它的方向;熔盐罐罐体安装时,每一块钢板仿佛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脾气,为了把它放到专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我们一遍又一遍的起吊,又一次又一次的把它放下来调整;提升装置工作时,为了壁板之间的间距均匀,我们把提升装置的控制系统改进了一次又一次。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我们倾听着每一根定日镜桩基础的呼吸,抚摸着熔盐罐钢板的每一寸肌肤,誓要摸清楚它的脉搏。哪次不是摔得鼻青脸肿才站起来?所幸,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最后一根定日镜桩基础的呼吸趋于平稳,当每一块钢板各司其职、完美配合——这不是某个人的功劳,是一双双熬红的眼睛,是一双双磨破的手套,更是是“错了就改,改了再试”的少年心性。 太阳下的“答案”:我们在种什么? 当我再一次登上SGS平台,阳光依旧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只是这影子不再是沉默的注脚,它仿佛在诉说着我们的故事,讲述着光热建设者的坚守与执着。突然明白,我们建的从来不是“电站”,是“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人们享受着清洁能源带来的便利时,会想起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曾在风沙中坚守,用青春和热血,点亮了清洁能源的希望之光。 写在最后:光热人的“浪漫” 600多天很短,短到刚和戈壁“熟络”;同时600多天也很长,长到够我们把桩基础变成镜海,把钢板变成了熔盐罐。 而未来的600天,故事才刚开始——毕竟,太阳每天都会升起,而我们,永远在“追光”的路上。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