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涉海外筑路
来源:国际公司 作者:齐鑫 摄影:齐鑫 时间:2025-09-08

距离从大学毕业、入职国际公司仅过去两个月。当飞机从中国起飞10小时之后,降落在异国机场,望向窗外陌生的语言与环境时,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已从校园的理论课堂,踏入了海外基建一线的“实战考场”。

从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到机械轰鸣的施工现场,从处理文件报表到直面涵洞开挖、路基填筑、级配碎石铺盖的现场难题,这短短六十天的身份转变,像一场紧凑却深刻的“实战课”,让我对“道路施工”的理解彻底跳出了纸面,也让我在挑战中触摸到了成长的重量。这段经历,像一把刻刀,雕琢着我的认知与心态,也让我对“筑路”与“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到异国,语言是第一道关卡。工地上与当地工人沟通施工细节时,曾因词汇匮乏手忙脚乱,只能靠手势和简单单词拼凑意思。但一次次磨合后,不仅口语愈发流利,更学会用“共同目标”打破语言隔阂——当看到大家为了早日打通道路而并肩协作,才懂沟通的核心是真诚与耐心。

施工中的困难远比课本复杂。海外气候多变,雨季的暴雨常让刚平整好的路基积水,我们凌晨冒雨排查排水系统;当地建材供应不稳定,需要提前规划库存、协调多方资源。这些突发状况让我明白,道路施工不只是按图纸执行,更要灵活应对现场的“变数”,每一次解决问题,都是对“责任”二字更深刻的理解。

这两个月的经历,让我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的青涩,也褪去了机关工作时的“纸上谈兵”。从前我觉得“筑路”是修一条平整的路,现在才知道,筑路也是“筑心”——是在语言不通时耐心沟通的真心,是遇到难题时不放弃的决心,是看到当地村民走在新修的路上微笑时的初心。我不再是那个只会整理文件的新人,而是能在工地一线搭把手、解决小问题的建设者。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地质条件,或许还需要更熟练地协调多方资源,但我已经不再害怕。从国内机关到海外施工一线,这两个月的跨越,不仅是工作地点的变化,更是心态和能力的成长。我会带着这份经历,在海外的土地上继续往前走,把每一次挑战都当成成长的机会,让自己修的路,不仅能连接远方,也能见证自己的蜕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