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第一课:钢铁与温度
来源:二公司 作者:耿占宇 摄影:刘海 时间:2025-08-05

车轮卷着干燥的黄土,吃力地爬过最后一道山脊。窗外,葱茏的绿意渐渐褪去,露出高原粗粝的筋骨。澜沧江在深谷底奔腾咆哮,翻涌着浑浊的白浪,将两岸的岩石啃噬出狰狞的沟壑。我知道,离那个即将成为我“战场”的项目部不远了。

车灯如两柄利剑,劈开高原沉沉的午夜。光影晃动处,一群人影早已在凉风中守候。门刚拉开,我的行李已被七八双热情的手不由分说地“抢”了过去。住处简朴,却处处透着用心:桌面一尘不染,床铺平整整洁,连被褥都早已细心地铺展好。这份无声的、扑面而来的暖意,瞬间沁入四肢百骸,将一路风尘与高海拔的寒意驱散得无影无踪。在这离太阳更近的高原上,人心的温度,竟比阳光更能熨帖灵魂。

短暂的安顿后,紧张的日程便如齿轮般精准咬合。安全警示课上,前辈们事无巨细的叮咛,字字句句都是血的教训凝成的护身符;迎新大会上,宏大的工程蓝图在眼前铺展,沉甸甸的期许在耳畔回响。新鲜与责任,如同高原的空气,既让人振奋,也带着一丝不容懈怠的凝重。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乘着中巴,在节奏强劲的“土味DJ”声中,一头扎进莽莽群山。车子在山腹中穿行,最终在一个巨大的洞口前停下。“到了!”车门洞开,高达约71m的导流洞入口如同巨兽的咽喉,黑黢黢地张着,仿佛要将渺小的我们吞噬。洞口上方,巨大的防护网紧贴着陡峭的山体,排列规则有序的锚墩头被刷上醒目的红绿油漆,像一排排沉默而坚韧的哨兵,警惕地守卫着,阻挡着随时可能滚落的危岩。

踏入洞内,震撼感扑面而来。这庞然大物的“皮肤”竟是意想不到的光滑细腻。前辈的手电光束“啪”地刺破幽暗,精准地打在前方——只见一排排钢筋如同淬火的丛林,密集、冰冷、锐利地矗立着,直刺穹顶。这里,是深达73.5m的围水检修闸室。“这么深……这要怎么挖?”我们这群“工程新生儿”瞪大了眼睛,好奇与敬畏在胸腔里鼓胀,贪婪地吸收着前辈口中每一个专业名词和施工细节的讲解。

再向深处行进,巨大的混凝土衬砌钢模台车如同钢铁的拱门,沉沉地压在头顶空间。洞内回响着沉闷而有序的轰鸣,各种形状奇特的施工设备——凿岩台车、装载机、出渣车,如同忙碌的工蚁,在有限的空间里灵巧地穿梭、避让,一切都显得高效而井然有序。空气里弥漫着粉尘、机油和岩石被切割后特有的气息,这是属于工程现场的独特“硝烟”。

“小伙子们,一定要珍惜这学习的机会啊!”临别时,前辈拍着我们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再次叮嘱。从中巴车窗回望,那巨大的洞口渐渐隐没在山体之中。那一刻,我心中豁然:眼前这足以改天换地的宏伟工程,不正如眼前所见?它由无数双粗糙却有力的手日夜浇筑,由无数句朴实却滚烫的叮咛日夜守护,由无数份像初来乍到的我们一样的好奇、求知与汗水共同堆砌。这不仅仅是在开凿隧洞、建设电站,更是在这亘古高原上,用钢铁的意志与人心的温度,共同书写着撼动山河的壮丽史诗。这,便是我在高原上的第一课,一堂关于力量、协作与温度的,刻骨铭心的课。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