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从大学毕业加入水电一局,从滇中引水项目部进行实习,再到登上飞往乌干达的航班,这一切都过的太快,像是一场场梦。如今在卡永加的伊辛巴水电站项目驻场一个月,日子算不上波澜壮阔,却满是新鲜又真实的感触。 初到工地,语言对我来说确实是道坎,但我没想太多,休息时总主动凑到乌干达当地工人堆里找话聊。看到他们围在阴凉处聊天,我就凑过去听,偶尔用简单的表达向他们问好,聊的多了,我也会告诉他们我们中国的生活成本有多低,我们国家的网络资费有多便宜,当地工人听了,都是一脸的不可思议。 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生活的重担压得他们大多数人喘不过气,家里吃穿用度要算计,孩子的学费更是块压在心头的石头。这边没多少零工可打,他们只能守着工地上的一份收入省吃俭用,可即便把日子过到极致节俭,那笔不算小数的学费,到头来往往还是凑不齐。看着他们因家庭的开支而发愁的模样,语气里的无奈让我忍不住想起国内的变化:曾经,我们的祖辈也有过为了温饱而犯难的日子,但这些年,从精准到村到户的扶贫政策,到覆盖衣食住行的民生保障,上学有“两免一补”、助学金兜底,就连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孩子上学不愁钱”,在他们眼中竟是要踮脚仰望的奢望,我们视作寻常的教育保障,却是他们拼尽全力也想给孩子争取的未来。这份对比像一束光,忽然照亮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幸运”——生于这样一个既富强、又始终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上的国家,能在安稳中追逐梦想,这份底气与福气,让我想来便满是感慨与自豪。 和我想象的不同,我来到伊辛巴项目部时,伊辛巴水电站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但日常的安全监督和指导工作一点没少。每天我跟着前辈往电站内部跑,主要盯着脚手架的钢管、卡扣还有跳板的吊装作业。师傅教我卡扣的类型都有什么,钢管的安装标准又是怎样的。刚开始我只能一点点了解,遇到不太懂的就在手机上面问一问人工智能,也能让我更有效率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后来,我在遇到工人操作不规范的情况时,不需要前辈的提醒,就能用英语指出他们的问题,从而确保吊装作业安全完成。一想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用在实践当中,心里面也多了几分成就感。 这近一个多月里,最暖心的就是中国同事的照顾。刚到项目部,同事就主动过来帮我搬行李;一进宿舍门就发现,蚊帐已经提前被挂好了,毛巾、脸盆等洗漱用品也在桌上整齐摆放着;去食堂吃饭,领导总会多问我两句:“饭菜合不合口味?刚过来适应不?小张怎么不吃菜啊?”食堂师傅也是中国人,我和他聊天的时候,他也会笑着对我表达类似的关心和问候。这些话都很简单,却实实在在让人暖到心里——既有同事们主动问候的热情,也有领导真诚关心的平易近人,更藏着公司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现在,我常跟着前辈前往伊辛巴水电站现场进行指挥。和当地工人交流时,我偶尔还是会卡在某个英文单词上,要翻出词典确认单词才能把意思讲明白,但如今的我,早已摸清了施工的整体脉络,在前辈的点拨下,也能稳稳当当完成基础工作。一个月的时光不长,却充实了我对海外工作的认知——它从不是课本里“建功立业”的宏大叙事,而是鼓起勇气多跟工人说一句话的坚持,是给并肩忙碌的同事递一瓶水的暖意,更是紧盯现场、踏实指挥的认真。 海外的日子才刚拉开序幕,未来要学的技术、要练的沟通还有很多,但这一个月的生活经历已在心里扎了根。往后的日子,既要跟着前辈学习、把活干好,也会把这份彼此关照的情谊记在心里。在这片土地上,我不仅要做踏实工作的一局人,为公司实实在在做出贡献;更要做暖心的同行者,用真诚和热情为同事们带来活力和关怀。这是我对项目、对公司,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