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有话说丨汗与光的交响,铁与火的盛放 |
||||
|
||||
工装的纽扣叩响胸膛时,带着“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的赤诚,在七月深圳的热浪里微微发烫。作为刚走出象牙塔的新人,我揣着不安而激动的心情,学着前辈们的样子在整装镜前整理着自己的安全服帽,看着镜子中仿佛已经变成大人的自己,我就这样带着一半刚走出校园的生涩和一半是踏入工地的郑重,走入了深圳15号线地铁车间——这里没有“杏花春雨江南”的诗意,却藏着另一种惊心动魄的壮阔。 推开门,热浪裹挟着金属的气息涌来,眼前的景象并没有我想象中属于车间现场的杂乱。钢筋如戈矛森列,按标号列队而立;工具在墙上排得齐整,仿佛弦歌不辍的阵列;地面的警示线红得鲜明,像用朱砂勾勒的界碑。老师傅说这叫“物有其位”,我却想起《考工记》里“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古训,原来千年前的匠人精神,早就在这方寸之间扎了根。 轰鸣声中,一群身影在钢筋铁架见穿梭忙碌,恍若“千淘万漉虽辛苦”的注脚。安全帽下,汗珠顺着脸颊的沟壑流淌,在工装前襟洇出深浅不一的痕,像水墨画里晕开的墨点。焊花溅起时,飞焰欲横天,转瞬又凝成针尖大的星火,落在师傅们的鞋尖上。穿橙色工装的师傅正俯身校准螺栓,指尖缠着磨破的胶布,声音混在机器的轰鸣里,竟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郑重。他们或许不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却用湿透的衣背,把“坚守”二字写得比任何碑文都深刻。 转过弯,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突然撞入眼帘,让人想起“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豁然。刀盘压力、管片精度、隧道沉降值,这些课本里的名词,此刻化作绿光闪烁的数字河,代替了从前“策杖窥园”般的人工巡检。自动注浆机械臂舒展时,活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灵动,匀匀实实地将浆液裹住管片接缝。老师傅笑道:“以前干这活,腰杆得弯成弓,现在有了这‘铁伙计’,咱也能直起腰来看看天。”科技的微光,原是为劳动者撑起的一片荫凉。 沿着作业线缓步前行,方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分量。钢筋绑扎的间距差半分,焊接时便要多费三倍力;管片拼装的角度偏一毫,隧道的寿命就可能折损十年。前道工序的师傅总说“给下道留个顺脚”,后道工序的师傅常讲“得替前道兜底”,这朴素的默契里,藏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智慧。原来伟大的工程从不是孤勇者的传奇,而是无数双手接力托举的星河。 我不知道我何时才能成长到可以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也不知道我能否用自己的所学为这片土地添砖加瓦,我只知道此刻的我由衷的佩服着前辈们的智慧与毅力,并暗暗下定决心就这样一头扎进这个行业,将建设祖国作为自己此后必生的信仰。 或许,每个水电人的成长,都是从读懂车间里的诗意开始的:在汗水里看见“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执着,在科技中触摸“满眼生机转化钧”的力量,在工序间领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哲思。而我与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