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志:一个月的热汗与明朗
来源:二公司 作者:马彦超 时间:2025-08-29

当广西来宾抽水蓄能电站的晨雾漫过施工现场的钢架,我才恍然惊觉,那个在七月十日随大巴颠簸在广西十八弯山路上的自己,早已在机械轰鸣与图纸线条间,褪去了校园的青涩。彼时车窗外不断倒退的山峦与弯道,像极了水电人职业道路的隐喻——虽有曲折,却始终朝着“守护能源”的方向延伸,而我对这份职业的模糊想象,也在这一个多月的朝夕里,慢慢沉淀成清晰又厚重的轮廓。

初从校园跃入项目现场,生活的齿轮骤然切换了转速。我再也不是能赖到清晨八点才迷迷糊糊睁眼的大学生,而是每天七点就锚定岗位的水电人;或是在办公桌前逐字逐句编改施工方案,或是拿着卷尺奔赴现场,参与每一次验收检测。外业的日子里,机械轰鸣震得空气都在发烫,现场的节奏快得让人不敢有半分松懈。从打孔尺寸的毫米级核验,到砂浆搅拌成色的肉眼辨识,再到工人插设锚杆的锚固效果检测,每一项看似基础的工作,都是我需要从头学起的“必修课”。还记得刚到项目部时,培训主任的话犹在耳畔:“到新地方干工程,先把当地规范摸透,才算迈出第一步。”后来跟着设计人员钻进隧洞看岩面,才慢慢读懂:若是三类围岩,安全系数更高,施工推进也能更顺畅——这些从前只在课本上见过的术语,如今都成了能亲手触摸的“实战知识”。尽管在闷热黑暗的洞室里汗水常浸透工装,但看着自己从“刚出校园的懵懂”到慢慢跟上节奏,心底总会泛起一丝踏实的欣慰。

比起外业的热烈,内业的工作更需沉下心来。校核数据时不能放过一个小数点,编制方案时常常要对着图纸“绞尽脑汁”,计算参数时更是要反复核对、生怕出错。有过好几次,对着满屏的数字和线条,我也曾感到郁闷烦躁,觉得这份工作满是枯燥的重复。可直到后来跟着前辈去现场,看着图纸上的标注变成实实在在的钢架、锚杆,看着自己核算的数据关系到施工物资的精准调配,才突然明白:那些看似抽象的线条与数字,从来都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支撑现场安全施工、保障工程质量的“隐形骨架”。一瞬间,沉甸甸的责任感涌上心头,也让我对“水电人”这三个字的理解,多了一层敬畏与认同。

广西的梅雨时节总爱变脸,前一刻还是阴雨黯淡,下一秒就能透出灿烂阳光。就像这一个多月的工作与生活,有外业奔波的疲惫,有内业攻坚的焦虑,却也有学会新技能的喜悦,有读懂责任意义的豁然。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明媚”:是隧洞里与同事并肩核查的默契,是方案通过后心底的雀跃,是看着工程一点点推进的期待,都成了我在项目上前行的“充电宝”,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了向上生长的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