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初至昆仑山脚时,我的内心还留存着学生的影子。戈壁的荒芜铺展在眼前,巨大的空旷吞噬着一切声响。目光所及,唯有棱角分明的碎石、倔强的骆驼刺,以及远处昆仑山灰蓝色的沉默山脊。站在这片山涧间,望着不远处忙碌的工人和认真工作的同事们,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透过书本看这些,站在钢筋水泥之间,我也越来越期待自己未来可以彻底的融入进这里。 最初的工程记录工作,我跟随着李宗魁主任,他为我介绍着我们的工程,“高山引水,服务兵团”,这项工程的目的就是将昆仑山脉上留下的水用于灌溉山下近十万亩农田,我听着李主任对工程中各项建筑作用及其重要性的讲解,一股使命感涌上心头,这是我人生中参与的第一个水利工程项目,兴奋和激动充斥我的内心。 回过神,主任意味深长的对我说:“小兄弟,戈壁上的活儿,既要精微,更要果断。数据是死的,工程是活的。”他随手一指远处昆仑山脚下矗立的一排排建筑,“看,那就是我们‘一笔一划’写在荒原上的文章。”他眼中的光,竟让我在灼人的烈日下,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踏实。那本被风沙磨毛了边角的记录本,此刻在手中突然有了血肉的重量。 如今,当清晨第一缕阳光跃过昆仑雪峰,将冰冷的铁皮板房染上暖色时,我已能平静地戴上安全帽,拿起那本浸染了汗水与风沙痕迹的记录簿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戈壁的风仍在呼啸,曾经那颗悬浮躁动的心,已被这片土地厚重的力量压实、沉淀。此刻,我忽然明白了主任的话,手中记录下的每一个看似枯燥的桩号、每一组照片,都如同建造这荒原血脉的一块基石。我们在这里,不只是记录者,更是创造者。正是这些细微、精确、日复一日的丈量、记录与铺设,在与亘古的荒凉角力,一点一滴地撬动着这片沉睡的土地。我学会了像骆驼刺一样,在看似贫瘠的土壤里扎下根须,汲取坚韧;学会了在风沙扑面时,不是闭眼退缩,而是看清同伴伸来的手。 昆仑山下,碎石之间,那个依赖书本与标准答案的影子正被烈日与风沙褪去,一个能肩扛责任、脚踏荒原的工程人,正从这片无垠的戈壁中,顽强地站起身来。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