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铸丰碑,精神照光明 |
|||||
|
|||||
“青藏高原,万壑绵延。70年前,两条“天路”翻越崇山峻岭,形成巨大的“V”字,汇聚在拉萨,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壮怀激越的传奇。”广播里的播报让我有了更多的感触。 感“自然” 往返西藏数多次,每当踏上川藏公路,才知晓这绝非一场寻常旅途,而是闯入现实与梦幻交织的奇境,开启一场刻骨铭心的心灵之旅。 踏上川藏公路,每一处弯道都是未知的请柬,指引着人探秘更绮丽的风光。清风裹挟着草木的芬芳、秋冬的气息,猛灌进肺里,瞬间洗净久居樊笼的浊气,让身心在自然的滋养里重归轻盈。可川藏路不只有温柔诗意,更藏着桀骜不驯的烈性。峰回路转间,一侧是陡峭崖壁,怪石嶙峋似要倾轧而来;另一侧是百米深渊,江水奔腾咆哮,目之所及令人胆寒。 沿途,藏式村落星罗棋布。五彩经幡随风舞动,传递着质朴虔诚的信仰。笑容纯真的孩童,会在车旁用力挥手,眸子里满是未经世事的好奇与热忱。那些磕头的朝拜者,一步一匍匐,额头触碰大地,用身体丈量信仰的长度,震撼着旁观者的心,让人不禁自省生活的浮躁与迷茫,重寻内心安宁。 叹“艰辛” 张国华的女儿张小康在《雪域长歌》中曾写道: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姐姐、随父亲一起“出征”的3岁的小难,还未走到高原,便被肺炎夺去了生命。川藏公路,3000多位英烈用血肉筑成路基,平均每一公里就有超过一位筑路者牺牲。还有无数人因伤致残、积劳成疾…… 那时的他们靠着简陋的工具,以“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的气魄“背着公路”进西藏。现如今“两路”精神也 鼓舞着后来人。 不禁想起身处水电行业的自己,水电站多处于深山处,地形险峻、地址复杂。要在悬崖峭壁上打隧洞、架桥梁,时刻与危险相伴。在空气稀薄的西藏高海拔地区,RM项目部顶着地质条件差、海拔高、施工难度大等艰苦条件,尤其在前期施工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如施工用电未接通、工作面道路不通、施工材料无法运输、柴油炸药供应受限、施工便道修筑条件艰险等,广大党员、青年职工充分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不等不靠、多想点子、多措并举,采取舟船运输机械设备及主材、利用踏勘便道人工背运材料、长距离泵送柴油等方法保证设备材料供应,竭力创造施工条件,抢抓施工生产。 赞“精神” 在世界屋脊的广袤大地上,“两路”精神与“老西藏”精神交相辉映,它们如同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镌刻着先辈们的热血与奉献,为西藏的发展铺就坚实的基石,也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注入磅礴力量。 沿着先辈的足迹,在平均海拔2600米的西藏高原,凛冽的寒风裹挟着冰雪呼啸而过,平均年龄34岁的队伍无人退缩,一群身着灰蓝色工装的水电建设者正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他们以“老西藏精神”为指引,用钢铁般的意志与高寒缺氧的环境抗争,在“世界屋脊”上架设起一座座现代化水电站,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源源不断的清洁动能。项目经理于宝年说:“‘老西藏’前辈们用牦牛驮、用人力扛都能建成川藏公路,今天我们有了更先进的技术,更没有理由停下脚步。”据统计,水电一局西南某水电站近4年在西藏累计带动当地就业超1000人次,消费帮扶总额达4万元,真正实现“建设一座电站、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 从1951年十八军进藏时点亮西藏第一盏电灯,到如今初具规模的“绿色”西藏,一代代建设者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熔铸进巍峨大坝。用汗水融化冰雪,用智慧驯服江河,在这片离太阳最近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光明史诗”。正如那:“我把青春站成铁塔,让电流替我去拥抱每顶帐篷里的酥油茶香。”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