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融水脉:共护一片山河
来源:二公司 作者:王会栋 时间:2025-08-05

青春总是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蝶变,也伴随着人生使命的一次又一次升华。从武警某中队的营门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校门,再到水电一局的大门,这些独特经历交织成的经纬,让我对刚刚开启的水利生涯,有了别样的注解。

在酒泉戈壁站岗的那些日子,深夜的星空格外清澈,远处的祁连雪山在月光下像沉睡的巨人。那时,我常常望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发呆,思考着守护这片土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直到后来在大学实验室里,当我第一次算出某段渠道的最优坡比,看着图纸上的线条逐渐变成可以灌溉万亩良田的蓝图时,我突然恍然大悟:无论是身着军装还是工装,我们守护的都是同一片山河。

选择来到水电一局,对我而言仿佛是命中注定。大学四年里,课本上的“葛洲坝”“三峡工程”只是抽象的名词,我对它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当兵的两年,戈壁滩上的输水管道让我真切地读懂了“水利”二字的千钧分量。它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干旱地区老百姓水缸里的清水,是万亩良田丰收的坚实保障。而一局的前辈们,早已将“水利”二字深深镌刻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之上。从东北的丰满水电站到西南的澜沧江梯级开发,从国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到海外的水利援建项目,每一处都彰显着“水电人”的担当。如今,我们这些新鲜血液汇入这个集体,接过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前辈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接力棒。

部队教会我“令行禁止”的执行力,在戈壁滩上,哪怕是零点换岗,也不能拖延1秒钟;大学赋予我“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水利工程的每一个数据,小数点后两位的偏差都可能埋下隐患。我们这群水利新人虽然仍缺乏工作经验,但是我们既有校园赋予的专业底气,也有各自经历沉淀的坚韧品格。就像水利工程里的钢筋与混凝土,单根钢筋或许纤细,但拧成钢束就能撑起千钧大坝;单独的砂石看似平凡,混合成混凝土就能筑起坚实堤岸。这让我想起水利工程里的“联合浇筑”工艺,不同标号的混凝土按序注入模板,最终凝结成无缝的整体。

水利工程从来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我们像戈壁上的胡杨一样,把根扎进泥土,把身影交给风雨。只要能够在工地上多问一句“为什么”、多跑一趟“现场路”、多记一本“错题集”,我们一定能够让青春在堤坝上闪光,让成长在渠道里流淌。我坚信,我们这些“新兵”定会在混凝土浇筑的轰鸣声中、在全站仪测量的坐标点上,共同书写属于新一代水电人的答卷,让水利事业在我们手中续写辉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