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引
来源:勘测设计院 作者:齐帅 摄影:齐帅 时间:2025-09-05

晨光如金线般斜照进试验室,在操作台上织就一片璀璨的光斑,整齐排列的试模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李师傅拧开水泥胶砂搅拌机的电源开关,机械轰鸣声惊飞了窗棂外觅食的麻雀,也唤醒了沉睡一夜的钢筋铁骨。这是他带教小齐和小贾学习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的日常——两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正跟着这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建筑材料检测领域摸索前行。

“记住,最优水灰比是根据实际经验确定的。”李师傅的声音穿透噪音,像把标尺丈量着初醒的工地。他戴着旧劳保手套的手抓起碎石,指尖翻飞间便筛出级配均匀的骨料堆,那些棱角分明的石子在他掌中流淌,恍若星辰坠入人间。小齐望着师傅虎口处层层叠叠的老茧,那是旧年与砂石打交道留下的勋章,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当第一铲水泥倒入搅拌机时,朝阳恰好落在李师傅胸前褪色的工牌上,映出“工程师”几个模糊的小字,仿佛时光特意为这份坚守打上金色印记。

试拌阶段总免不了手忙脚乱。小贾急着加水,却让水灰比超出了规范值,浆体稀得直往桶外淌,像一条失控的银蛇。李师傅没说话,默默拿来备用干料重新调配并说道:“做我们这行,急不得”。他舀起一勺调配后的拌合物,教我们观察流动性的方法:“看,像丝绸般滑落才是合格状态。”那流动的灰色浆液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小齐记录下第二次配比参数,笔记本边缘被汗水洇出深色痕迹,如同墨梅初绽。这两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此刻才真切体会到理论书本与实操现场的巨大鸿沟。

制作试件那天,试验室飘着细微的粉尘,阳光穿过窗棂形成一道道光柱。李师傅亲自示范插捣动作,直臂垂直插入的标准姿势如同军人持枪,每一次顿挫都精准有力。可轮到小贾操作时,他却因怕弄脏衣袖缩手缩脚,导致试件表面蜂窝麻面遍布,像一张布满皱纹的脸。李师傅提醒我们拆模后这样的缺陷会影响强度并拿起抹刀补救,刀刃游走处泛起鱼背纹般的光泽,“就像人生路上的错误,及时发现还能修补”。话语间,晨风拂过他的鬓发,几缕银丝随风轻扬,那是久经风雨侵蚀的痕迹。

养护龄期到了的那个上午,试验室弥漫着潮湿的水汽,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三人围着压力机站立,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小贾负责安装试件,却因疏忽未擦净承压板,导致初次加载时机器发出刺耳的摩擦声,如同困兽的嘶鸣。李师傅紧急叫停,用棉纱蘸酒精反复擦拭接触面:“任何杂质都会成为数据的干扰项。”重新校准后的仪器平稳施压,红色数字跳动至极限值刹那,小齐突然想起师傅说过的话——“混凝土会说话,你要用心听”。此刻,阳光正好漫过仪表盘,将数字镀上温暖的金边,也照亮了年轻人眼中逐渐清晰的认知。

最终报告出来时,两组试件强度离散性超标。李师傅圈出异常数据,带着他们回溯每个环节:从原来材料的检测结果、养护室温湿度波动,甚至搬运时的轻微碰撞。“搞试验就要有刨根问底的劲头。”他在报废试件断面前蹲下,指着清晰的裂缝走向分析成因,阳光给他斑白的鬓角镀上金边,那些皱纹里藏着不知多少年的光阴智慧。小齐和小贾屏息聆听,忽然发现师傅讲解时的手势,竟与当年课堂上教授演示的轨迹惊人相似。

如今再看试验室墙上挂着的各种合格证,小齐总会想起那个晨光熹微的清晨。李师傅依然会在新人首次操作时默默站在身后,像一棵扎根大地的老树,把经验年轮里的智慧传递给每片新生的绿叶。而我们终于明白,所谓工匠精神,不过是把简单的事重复做好,再把重复的事做出匠心——就像师傅常说的,混凝土看似笨重,却能托起万丈高楼;试验工作看似琐碎,却撑着建筑安全的脊梁。每当夕阳西下,试验室的窗棂便会框住一片绚烂晚霞,仿佛那些被精心浇筑的时光,正在云端筑起永恒的丰碑。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