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水电精神,做新时代的青年担当
来源:勘测设计院 作者:齐帅 摄影:齐帅 时间:2025-08-27

晨光穿透峡谷,大坝横锁江河;暮色漫过山峦,银线织就繁华。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史诗,既是一部改天换地的建设史,更是一曲代代相传的精神赞歌。当时代的接力棒递至当代青年掌心,我们当以热血为墨,续写这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遥望先辈足迹,水电精神是逆境破局的勇气。三门峡工地上,外国专家断言“此处不可建坝”的余音未散,建设者们已踩着齐膝淤泥挥锹夯土。他们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浇筑混凝土,用血肉之躯对抗黄河怒涛。正是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让滔滔黄龙首次臣服于人类的智慧。今天的青年虽远离战天斗地的环境,但在科研攻关的实验室、乡村振兴的最前沿,同样需要这种向困难宣战的血性。

聚焦建设一线,水电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匠心。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内,“90后”技术员们手持检测仪,对每颗螺栓的扭矩反复校准,对焊缝探伤精确到微米级。他们蹲守在轰鸣的机组旁,只为让涡轮叶片的弧度完美契合水流轨迹。这看似刻板的执着,实则是对亿万家庭光明温暖的庄严承诺。青年的成长之路,恰似打磨精密仪器的过程——唯有耐住寂寞,方能成就卓越。

放眼时代潮头,水电精神是敢为人先的创新。溪洛渡水电站的智慧管理系统前,年轻工程师们正攻克数字孪生技术难关。他们打破传统施工模式,用大数据预判地质变化,借云计算优化调度方案。从图纸上的线条到屏幕上的数据流,新一代建设者正用科技重定义“人定胜天”的内涵。

站在前辈筑起的精神高地上,当代青年的使命愈发清晰。当我们触摸三峡大坝斑驳的基石,感受向家坝升船机精密的齿轮,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都是历史的叮咛。此刻,乡村电网改造的施工现场需要青春身影,清洁能源研发的实验室呼唤创新思维,国际能源合作的舞台期待中国方案。

关山万里路犹长,青年何惧霜满梁。水电精神如同奔涌的江流,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又激荡着未来的澎湃。让我们把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发展的江河,将青春汗水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以实干诠释担当,用奋斗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答卷!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