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 筑梦非洲:一名新工程师的成长之旅
来源:二公司 作者:赵子昂 时间:2025-09-26

怀着对国际工程的向往和初入职场的忐忑,我踏上了远赴乌干达的旅程。从校园课堂到非洲大陆,从理论书本到实践现场,这段跨越万里的旅程,开启了我从学生到工程师的身份转变。

伊辛巴水电站坐落于乌干达南部维多利亚尼罗河上,距离著名的辛巴瀑布仅约4公里。项目处于维多利亚湖和基奥加湖之间的丘陵地带,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发电枢纽,更承担着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防洪能力的多重使命。当我第一次站在工程现场,沿坝轴线望去,左岸连接坝段、混凝土重力坝、厂房、溢洪道与右岸土石坝段依次排开,深深被这座综合性水利枢纽的宏伟规模所震撼。

初抵项目部,领导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他们细心询问生活起居,关照饮食适应,这份体贴让远离家乡的我很快找到了归属感。

穿上劳保鞋、戴上安全帽是我从学生到“工程现场观察者”的起步。站在这个河床式开发的枢纽工程现场,轰鸣的机械声、忙碌的工人们、高耸的建筑结构,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差距。在这里,每一个螺栓的拧紧、每一块跳板的吊装,都关乎着这座重要水利枢纽的质量与安全。

在这段短暂却充实的日子里,“轮岗实习”让我有机会从多个维度认识这个综合性工程。在财务部,报销单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在讲述着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经营部,严谨的合同条款让我明白了工程管理的法律边界与责任划分;在物资部,入库出库的每个环节都关系到项目的顺利推进。这些跨部门的学习经历,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水利工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需要各部门的精密配合。

跟着前辈看图纸、辨设施是我从观察者到“实践学习者”的过渡。当前辈工程师在发电厂房区指着图纸详细讲解时,当我在溢洪道段认识各种防护设施时,当我在混凝土重力坝段了解施工工艺时,那些在课本上抽象的概念突然变得鲜活而生动。图纸不再只是线条和符号,而是正在变为现实的工程蓝图。

深入肘管跟班学习是我从学习者到“现场参与者”的突破。恰逢4号机组检修期,我跟随前辈系上五点式安全带,攀爬软梯,进入水电站最深处的结构部位。站在轰鸣的机组旁边,我不仅感受到了作为工程师的责任重大,更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震撼力量。这一刻,我真正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虽然时间不长,但经过这些天的部门轮岗,从参观现场到适应跨文化工作环境,每一个挑战都在推动着我快速成长。每当站在维多利亚尼罗河畔,望着这座兼具发电、防洪、改善水环境多重功能的水利枢纽,我就更加理解了这个工程的重要意义。

赤道的阳光炙热如火,正如我心中的工程热情。站在伊辛巴水电站的坝顶上,看着尼罗河水奔腾而下,我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从校园到海外项目,从理论到实践,这条成长之路还很长。但我已经准备好,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书写我的工程梦想,为这座重要的水利枢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