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劈山开路,他们是山河的“拓荒者”。风雨中,泥泞里,悬崖边,处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当暴雨模糊了视线,他们用身体护住全站仪,确保数据精度毫厘不差;当荆棘阻挡前路,他们挥刀开辟测量通廊,在无人区踏出第一条坐标线。肩扛三十斤仪器翻越近70°的陡坡,脚踏冰河水完成河床断面测绘,“没有难测的地形,只有敢走的测量人”。 三年来,他们用脚踏遍导流洞的每一段洞身、每一处衔接点,从进口段的明挖区到出口段的暗挖段,从围岩变形监测点到衬砌厚度复核区,累计步行超2000公里,测过的坐标能铺满200张A4纸。在导流洞进口段放样时,洞外暴雨刚过,渠底积水泥泞没靴,年轻的测量员小刘扛着仪器深一脚浅一脚挪到测点,三脚架陷进泥里就垫上石块,仪器淋了雨就用雨衣裹住,硬是在雨停后的窗口期测完了衔接段的关键高程。在洞身曲线段复核时,队长老隋带着队员们背着设备在狭窄的衬砌台车旁侧身移动,头灯的光在岩壁上晃出晃动的影子,激光测距仪的数字每跳一次,他们就用红漆在岩壁上点一个标记,像侠客在险峻山道上刻下路标,确保后续衬砌施工“不差分毫”。 他们能从全站仪屏幕上0.5毫米的偏差里发现临时控制点的位移,能在水准仪反复校准的读数中察觉地面微小沉降,靠的就是“宁多测三次,不错放一厘”的较真——这些实打实的外业功夫,为导流洞“扎下准星”,让设计图纸上的线条变成大地里的坚实结构。全站仪如长枪,激光束刺破风雨,精准锁定洞身轴线;水准仪似短刃,气泡微动间,便将洞顶高程校至毫厘;棱镜杆像腰间铁尺,插入泥泞时稳如磐石,确保每一个测点坐标“钉”在地上。 数据战场,他们是图纸的“守护神”。褪去满身泥泞,转身投入数字星河。万组外业数据在指尖流转,化作毫米级精度的坐标网;千页监测报表从键盘跃出,筑起工程质量的血肉长城。 尾工前夕的外业,更添了“回头看”的严谨。测量团队不再往前冲,而是沿着已成型的洞壁“查漏补缺”。复核洞身半径时,会特意比对三个月前的复测数据,看是否有微小变形;校验进出口高程时,会连明渠的衔接坡度一起测,确保“洞与渠”严丝合缝。隋队说:“外业的‘武’,到最后要像侠客收剑,既要干脆利落,更要确保每一招都经得起回头看。”他们褪去泥靴坐进办公室,昔日扛仪器的手如今握着鼠标,案头的全站仪被CAD图纸与Excel表格取代,曾经的“战场”变成了数据的海洋,而我们的“文功”,就在这数据洪流中梳理脉络、筑牢根基。导流洞的三维模型正缓缓旋转,鼠标放大洞身渐变段,用不同颜色标注出设计半径与实测半径的偏差,红色的偏差值超过1厘米就立刻标红——这是用CAD做的“数据沙盘”,能直观看到每一处细微差异。年轻的小刘则在编写小程序,把三年来的围岩变形监测数据导入系统,代码运行后自动生成趋势曲线,AI算法还能识别出异常波动点,像无形的“标尺”帮我们快速锁定需要重点核查的时段。这些数字化工具,让内业工作效率提升了40%,也让数据处理更精准。 一次整理资料时,小刘发现某段洞身的半径实测值比设计值小了2厘米,他翻遍了当月的外业日志、天气记录、监理旁站记录,终于在暴雨天的记录里找到线索——临时控制点被雨水冲刷偏移了3厘米,随后立刻联动技术部门补测复核,形成完整的追溯报告,这细致入微的复检是导流洞的“出生证明”与“体检报告”,既要经得起审计的“放大镜”,也要供未来运维参考。脉络清晰、有据可查,这就是严谨。 文武双修,诠释新时代匠魂。从仗“械”的“武夫”到提笔的“文士”,测量人的“双面”不是割裂的,而是侠客对工程的全程守护——外业的“武”是为工程“立骨”,内业的“文”是为工程“培根”,两者相辅相成,才让导流洞从图纸变成实体,从建设走向收官。 队里的老前辈们常说,这“双面”里藏着对工程的敬畏。他常说:“外业测错一厘,内业就要花十倍功夫补;内业漏记一笔,将来可能留百年隐患。”年轻队员说,这“双面”是成长的蜕变——从一开始坐不住案头、抱怨“不如跑现场痛快”,到后来能在数据里发现问题、在代码里优化流程,才是测量人的真本事。 当工程顺利投入使用,那些深深浅浅的测量脚印已融入大地经纬;当工程载入史册,那些密密麻麻的监测数据仍在诉说初心。这是一群用脚丈量山河、用笔雕刻历史的守护者。“精准到毫厘,责任重千斤”的初心从未改变,以毫厘之精度,定万钧之乾坤!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