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项目-技术标打死也不修改版”——记“找茬专家”常丽


发布日期:2025-06-27 信息来源:二公司 作者:邹义群 摄影:邹义群 字号:[ ] 分享

在工程行业的“隐形战场”上,有一群人用文字和数据冲锋陷阵,他们既不是站在谈判桌前的商务精英,也不是驻守现场的技术骨干,而是每天伏案于办公桌前点灯熬夜、再三思索、打造精品技术标书的编制员。他们在方寸纸张间展现着公司的竞争力,在字里行间体现着公司专业技术能力。在技术投标文件编制的“战场”上,有一个至关重要却很少被看见的角色——投标文件汇稿员,二公司工程科技管理部常丽就是这样一位标书“拼图大师”,她用耐心、细心和匠心,把看似“纸上谈兵”的工作,绘制成一幅完整的“作战地图”,让零散的技术资料成为承载着我们全部期望的“金钥匙”,去开启工程建设的大门。

她是深夜里的“拼图者”

常丽的办公电脑桌面上,一直放着数个文件夹:“XX项目- 技术标初稿”、“XX项目- 技术标修改稿”、“XX项目-技术标打死也不修改版”、“XX项目-技术标最终稿”。每次汇稿的时候,她的电脑屏幕总被拆分成五六个窗口,左手边摆着各章节人员发过来的技术标原件,右手边看着审核群反馈的修改意见,不断的纠错、完善标书。

今年年初,公司某项目投标,18名技术人员提交的文字稿足足有2100页,常丽接到汇稿任务时,距离投标截止时间只剩28小时。她先在笔记本上列出“技术部分评分标准表”:对工程特点、重点和难点的认识和对策措施、科技创新方案及应用、绿色智能建造方案及BIM应用,工期安排及保障措施等主要评分点内容等一一标记,她的鼠标在不同文档间快速切换,凌晨两点,当审核群里最后一个反馈意见修改完成后,她开始“穿针引线”,把不同章节的内容按照技术投标文件格式的要求,挂接到每一个评分点上。标书排版,从封面到附表,每个标点符号、图表都整整齐齐,尽善尽美。

她是孜孜不倦的“找茬专家”

汇稿工作的核心是“查漏补缺”,常丽的 “超能力”,在于能从千头万绪中找出隐藏的“矛盾点”。通过近3年的技术文件汇稿,她总结了一套“汇稿避坑指南”,《技术标汇稿核查10条铁律》,每次汇稿都会拿出来看一下:各章节设备型号与设备表必须双向核对,施工进度计划中的关键节点需与招标文件要求的节点一一对应,技术规范年号、安全质量体系证书有效期等等是不是过期,常丽常说“汇稿员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在熟透招标文件的基础上,结合技术经验,给标书做“全身CT扫描”。

她是跨部门协作的“桥梁”

汇稿工作最考验的不是技术,而是沟通。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要求,常常因投标文件大小、人员数量配置等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工程部想突出工艺先进性和标书亮点,往往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图表、三维图纸,但受限于投标系统的上传容量,市场部要求投标文件不能大于100兆,不然投标文件无法上传系统。每到这时,她就需要在市场部、编标人员中间不断协调、督促修改。每到汇稿的时候,从封面目录到编标格式,从审核时间到审核分工,每个节点都落实有审核人及完成时间,做到认真细致把控标书质量。有人问常丽:“每天对着枯燥的文字和标书,不觉得累吗?”常丽总是笑着说:“汇稿就像拼图,得让每个图片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工程行业,技术投标文件汇稿员或许永远都不会站在聚光灯下,但他们是隐形的“第一战线”——始终用精准、精炼的语言描述,响应招标要求、展现企业实力;始终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推敲、斟酌,让“可能与不可能”变成“中标通知书”。

常丽常说:“别人看我们是‘复制粘贴’,但我们看自己,却是用文字与汗水为公司搭建前往下一个新项目的桥梁。”那些深夜依旧亮着的灯,那些标书里被反复修改的施工工艺,那些技术人员争论的方案讨论会,都是她心中的“星光”。愿我们都能像常丽一样,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做“细节的信徒”,用匠心把每一次汇稿变成“作品”,把“细节”做成“招牌”,把“重复”做到“极致”,让技术标的每一页纸、每一行字,都成为我们开拓市场的有力武器,助力二公司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续写辉煌篇章。  






【打印】 【关闭】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