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东非高原晨曦初露,埃塞俄比亚卡利德迪乔流域迎来一支特殊队伍。2025年9月2日,水电一局KD灌溉项目先锋团队抵达,以“一带一路”为指引,将中国工程实力与非洲减贫需求对接,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开启中非携手破困局的新篇。 这支团队汇聚资深国际工程人才,携乌干达、赞比亚、刚果(金)等国十余年经验,秉持“建一项工程、惠一方民生、促一片发展”理念。在他们看来,KD灌溉项目是当地突破农业瓶颈的关键:建成后覆盖1800公顷农田,预计年减30%灌溉成本,增加40%粮食产量,将惠及1.8万余户贫困家庭,为埃塞粮食安全与减贫工作筑牢支撑。 临建规划:民生前置筑牢脱贫根基 临建不仅是项目起点,更是惠民起点。团队抵埃后,未急于推进进度,而是联合当地规划机构、业主及社区代表,开展一周实地勘察,将民生关联度纳入核心指标,重点考量就业创造、出行改善、资源共享三大问题。 经多轮研判,团队选定距主施工区5公里、紧邻乡村公路的地块。此处地质稳定、水电接入便捷,还能带动8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人均日工资高于当地平均水平15%,助力Worabe新市区建设,赢得当地政府与居民认可,为项目推进夯实民意基础。 本地化采购:激活减贫内生动力 埃塞俄比亚经济以农业为支柱,但灌溉设施落后制约发展。团队在料源锁定与物资采购中,贯穿本地化赋能理念,将工程需求与当地产业、就业紧密结合。 料源锁定:团队耗时十天遍历项目周边20公里,调研多处料场,最终与当地业主、咨询方选定2处石料场和1处黏土料场,还确定临时便道新建位置,既保障工程质量,又管控运输成本。 便道惠民:规划的临时便道,不仅服务工程运输,还将周边2个村落出行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解决雨季农产品外运难题,当地农户阿布都直言节省大笔开支。 物资采购:坚持“当地为主、国内为辅”策略,砂石、水泥等本地充足建材及办公用品,优先与当地小微企业合作,仅特殊规格器材、高精度设备从国内采购,并带动当地物流发展。 人文融入:构建中非信任共同体 团队深知文化认同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抵达后便组织全员学习阿姆哈拉语基础用语,了解奥罗莫族、阿姆哈拉族风俗习惯,从礼仪细节到宗教节日禁忌,确保交流不触碰文化红线。 工作中,团队始终以尊重、平等为原则,与当地官员会谈前提前确认宗教信仰,避开祈祷时间。这种主动融入的姿态打破文化隔阂,建立深厚信任。曾持观望态度的当地村民卡登,参与临建施工获稳定收入后,主动成为项目“宣传员”,直言“这样的工程我们支持”。 赋能未来:开启可持续减贫新篇 目前,KD灌溉项目已完成临建规划,即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水电一局的蓝图不止于建工程:施工期间将培养当地技术工人,组建本土运维团队,确保灌溉设施长期稳定运行,避免建成后无人维护的困境。 作为深耕非洲十余年的中国企业,水电一局始终将工程建设与减贫赋能结合。此次KD项目推进,既是中国工程技术的实践,更是“以发展促减贫”中非合作模式的深化,彰显“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力量。 未来,项目预计带动800余人就业,培养30名本土工程机械操作员,助力周边村落脱贫。从东非高原到非洲大陆,水电一局正以民生工程为纽带,融合中国经验与非洲需求,用实干书写中非共进步的篇章,为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