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节流!哈密抽蓄电站大坝主体工程成功启用无人智能碾压系统 |
|||||
|
|||||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引领下,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正呈现出一场引领数字化、智能化变革的新时代工程实践。近日,哈密项目的大坝主体工程成功启用了无人智能碾压系统,这不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实现了“开源节流”的效果,并将“节省一百万”活动做实做细,同时标志着新疆地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迈入了“智慧建造”新时代。 智能技术的应用与突破 哈密项目位于戈壁腹地,气候极端、昼夜温差大、风沙频繁,日照长久。在全天制施工中,驾驶室气温偏高,导致人工夏季中暑或昏厥发生,人工机械降效明显,同时振动碾存在振动和噪声的危害因素,同时施工作业效率也难以全面受控。如此严苛的环境为传统的碾压施工带来了不少困难,传统人工碾压施工通常存在碾压遍数不均、压实度不足、质量波动大等问题,且施工效率不高,质量控制难度大。哈密项目则通过引入智能碾压系统,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传感器与实时数据分析技术的完美结合,成功实现了施工的精准化与自动化管理。 该智能碾压系统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时监控每一层填筑的碾压轨迹与遍数,自动调节压实振动参数,确保每一层填筑都达到标准,从而解决了人工操作带来的不稳定性问题。这一创新使得工程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大坝的压实合格率从92%提升至98%。仅此一项,便为项目节省约30万元的补强成本,直接提升了施工效益和经济性。 “智慧建造”助力“双碳”战略 哈密项目的智能化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施工效率,更是为了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智能碾压系统的应用,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源消耗,尤其是在燃油消耗和能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优化机械调度与作业流程,燃油消耗预计降低15%,年节省能耗开支预计超过20万元。材料浪费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整个施工过程更加高效、环保。 哈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能够有效实现绿色能源的转化与存储,哈密项目智能碾压技术的引入,是一次对绿色能源理念的有力诠释。项目总经理表示,“通过科技创新,我们不仅提高了工程的质量与效率,同时还有效助力了我国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项目建设,引入智能化施工技术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从“人扛仪器”到“数据驱动” 随着数字技术的引入,哈密项目实现了从“人扛仪器”到“数据驱动”的革命性跨越。过去,施工人员需要人工操作各种设备,进行现场勘测与数据记录,而现在,通过智能碾压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都能够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与实时反馈进行监控和调节。施工人员仅需通过平板电脑便能全面掌控作业数据,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更保证了工程的精确度与一致性。 这一智能化管理不仅限于碾压施工,项目部还在施工材料的管理上进行了精细化调整。通过物联网技术,使填筑料的运输、使用与储存全过程都得到了严格的监控与优化,减少了材料的浪费与资源的消耗,提升了施工过程的透明度与效率。 技术创新的未来价值 哈密抽水蓄能电站的智能碾压技术,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验证了数字施工技术的可靠性,也为新疆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未来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与参考。这一技术的推广,将推动更多项目实现“数字化建造”,为其他抽水蓄能电站和能源项目的高效建设、智能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哈密项目的智能碾压系统的成功引用,不仅展示了水电一局在推进科技创新中的坚定决心,也为中国电建在实现“双碳”目标的道路上提供了有力支撑。从技术层面看,这种高效智能化管理模式无疑是未来工程建设的趋势;而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这一突破为我国的绿色能源与数字经济融合提供了重要启示。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哈密抽水蓄能电站的智能化建设经验必将影响未来更多类似项目的实施。数字化的施工模式,将成为未来能源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力量。而在这片古老的丝路上,绿色能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在奏响新时代的“风光协奏曲”。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